好友L先生的作品終於登場了!! 雖然L先生仍在berkeley讀書, 但他跟Simon一樣, 都是很想創業的! 跟Simon不同的是, L先生常硏究entrepreneur這科. 作為一個有創業志向+entrepreneur知識的美國留學生, 他如何看中美文化差異呢? p.s. 有幾點Simon也很認同! 寫得不錯啊~

 

This semester I am taking a class about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out the course, I keep asking myself why entrepreneurship is so common in the U.S. while I merely heard of the term ‘entrepreneur’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Hong Kong. It is interesting to see that the word ‘entrepreneur’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ome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e.g, Creative & innovative; Risk taker; high achievers; power. However, if it is such a fascinating role, why didn’t I see many entrepreneurs in Hong Kong?
When I looked closer at entrepreneurship, I realized there are some key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explains why entrepreneurship is less common in Hong Kong.


1. People are generally more risk-averse in Hong Kong.
It is more common to see people take a safer career path in Hong Kong. When I ask my friends what they want to do after graduation, almost all of my friends are planning to get a job in a big company. It shows that we are still in a generation that everyone is hoping to get into big company where our jobs are secured and so there will be less changes in our lives. Another situation that shows people in Hong Kong are more risk averse is the high saving rate among the world. The average saving ratio in Hong Kong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U.S.. With a more conservative investment strategy, people in Hong Kong is less likely to pour out all their savings to build a business that is uncertain of profit and prosperity. Of course, it makes sense that there is a higher opportunity cost for people with more saving to bet on a business than those who have less saving. But with that said, we can understand why some people are in pursuit of risk while some security & stability.

 

2. There are less role models of entrepreneurs in Hong Kong.
I remember the first question about entrepreneurs in my first class. Is entrepreneur born or it is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There is a huge debate about this question a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certain entrepreneurial traits make you an entrepreneur while some others think that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re learned. Personally, I tend to believe that most entrepreneurial traits are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When we are exposed to an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t is more likely for us to think in an entrepreneur way. Believe it or not, many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a high cost to be around the entrepreneurial type of people. Silicon Valley in California is a great example. Silicon Valley is a place known for its success in technology,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 place where a lot of entrepreneurs are cultivated through meeting, learning and mingling with other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3. Conforming to the norms vs.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
This ties in to the abov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ong Kong, we are always reminded to fit in the norms. People are afraid of being outstanding among others which leads to the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the killing of innovation & creativity. It is hard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when you are trying your very best to fit yourself into a box. Do we have a vision and the confidence to change our society?

Here is a video I find inspiring. I do enjoy talk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 because I believe only when we have more entrepreneurs, we can create more jobs to the labor market and we can bring a bigger vision to our society.

For thos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ntrepreneurship, check out this article:
http://www.inc.com/eric-schurenberg/the-best-definition-of-entepreneurship.html

if you like those attribute test, here is a resource to assess your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http://www.mvp.cfee.org/en/selfassesscharacter.html

很久以前曾寫過一篇關於chink的文章, 題名為<不能說的俚語>. 誰知ESPN竟敢用此字做報導標題, 還巧妙的語帶雙關地暗諷jeremy lin. 結果是自作聰明了

<轉貼>

歧視林書豪 ESPN致歉

2月19日 星期日 10:46

美國有線電視體育專業頻道ESPN,涉嫌在標題指林書豪是「中國佬」而惹眾怒,因此表示道歉。

美國體育頻道ESPN18日用了一個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字眼「Chink」來形容林書豪,這個字有「中國佬」的意思,立即引發眾怒,ESPN趕緊發出聲明道歉,強調會徹底檢討,保證以後不再發生。

紐約人隊以85比89輸給黃蜂隊後,各家媒體都在訪問體育專家「林書豪是否失靈」,ESPN的報道則以「Chink in the armor」作為標題,主播並說,「林書豪每一球都處理不錯,但如果盔甲真的出現裂痕,應該如何改進?」

這句俚語中文直接翻譯的意思是「盔甲出現裂縫」,講的是紐約人輸球主要因為林書豪有高達9次失誤,但英文Chink這個字另外還有種族歧視的意思,指的是「中國佬」,整句話變成「盔甲出現中國佬」,亞洲人一向對這個字相當感冒,難道ESPN不知道?

ESPN如此不恰當的標題,除了在手機版本的網頁上出現,網絡版也看得到,甚至電視轉播中,主播唸稿也都播出,目前ESPN已經撤下標題並且道歉,發出聲明表示他們正徹底檢討,並將採取懲處以確保這種錯誤不再發生。

有關種族爭議的情況也發生在16日紐約人對帝王的比賽,轉播賽事的電視台出現一段廣告,把林書豪的頭放在港式點心的幸運餅乾上,籤紙上寫著「紐約人的好運」,似乎在影射林書豪贏球是靠運氣來的。

p.s. 雖然看完video clip之後覺得主播講的時候無歧視意圖…

(主播並說,「林書豪每一球都處理不錯,但如果盔甲真的出現裂痕,應該如何改進?」)

不過headline就不同了, 用"Chink in the armor"明顯是想嘩眾取寵, 證實了that was a poor choice of words~

最後如果想重溫我之前寫chink的那篇blog, 可到:

https://usculturelol.wordpress.com/2011/10/31/%E4%B8%8D%E8%83%BD%E8%AA%AA%E7%9A%84%E4%BF%9A%E8%AA%9E-1/

好了. 真的不寫他不行.

打開報紙是他; 聽收音機是他; 同事傾談話題是他; 連女朋友最近迷上了的都是他.

NBA要他打明星賽; 奧巴馬都Like他; 連政治分析家都盼他選美國總統!??

突如其來且緊接著的精彩表現本來已令人大跌眼鏡, 再加上他亞洲人的血統, 可以說, 他是NBA今年, 或是近幾年來, 最大的驚喜.

因著Jeremy Lin, 最近出了很多新的"詞彙", 挺好笑的, 想跟大家分享. 當然, 只選最精彩的! 因為實在太多…

左至右: Just incredible; Live long + prosper (祝福語-長壽繁榮); Everyday I’m hustlin'(歌詞-hustle可指奮力救球); Truly a Cinderella story(仙履奇缘)

Linsanity! (Insanity-瘋狂; 報紙翻作"林來瘋", 挺貼切!)

不是林超榮,是林超人! The Lincredibles! 將他的事拍成電視吧!

Linception又似乎太情節複雜了點…

他不會拍戲也不會選總統, 因為all he does is Lin, Lin, Lin! (Win)

要贏, Carmelo Anthony還是不要復出比較好!

p.s. Simon也算是喜歡Jeremy Lin的. 最欣賞他的謙虛. 作為基督徒的他, 其言行舉止都是值得學習的~ 最少暫時來說都是. 不過很老實說, 要是他不是asian的話, 回響肯定小得多. 實力是有的, 但也不致星級. 更何況在Simon心中他是一個American多於Taiwanese. 論偉大程度比不上100%中國人的姚明. 不過論形象討好度, jeremy lin學歷高, 成熟謙厚又不失風趣幽默, 當然好過姚老大啦.

我怎知jeremy lin風趣幽默? 因為我看了這個! (2:12我笑了..)

大學時期最深刻的玩意!

Posted: 23 一月, 2012 in Uncategorized

好久不見~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天天都"龍咁威", haha~~Simon在美國雖然沒有假期, 也沒有四出拜年&收利是的機會; 但還是吃了幾頓豐富的大餐! YEAH~

今次要講的topic倒是跟新年沒有什麼關係, 純粹是因為近日又玩起board game來, 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覺得特別的幾款.

當然啦, board game跟我上次講的contra dance 不同, 沒有什麼所謂美國特色, 全世界都有人在玩各式各樣的board game. 大學時期最深刻的玩意也是因人而異啦, 沒有幾個是board game吧~ 因為一群人消閒的活動多的是: 卡啦ok, poker, 麻雀, 看DVD等等~ 那board game, 有什麼好值得講?

因為它收藏著回憶. 就好像我們講小學時期玩遊戲王, 召喚王, pokemon卡(不好意思女孩子沒有玩這些)時會眉飛色舞一樣(Simon當年是玩得很精的!), 我在大學時期其中一個最深刻的玩意, 竟然是這些board game. 甚至到我現在成為上班一族了, 竟然也跟同事玩起board game 來!

可能對很多大學生來說, 特別是香港的, 會覺得board game 很頹廢, 有點浪費時間; 畢竟他們的大學生活應該精彩很多. 但對於留學生來說, 很多時候都是悶的, 能夠找到一班朋友聚首一堂玩board game已是很開心了.

好! 以下是Simon的TOP 5!

5. Quelf

創意: 5/5

策略: 1/5

回憶: 2/5

這個遊戲會不斷要玩家答奇怪問題或是做出荒唐的行為. Eg 1/ 輪流講出跟伴侶分手的可能性理由; Eg2/ 即時變一個令大家”WOW”的魔術. Quelf是potentially可以製造很多搞笑回憶的. 可惜是策略性較低朋友不算超喜歡. Americans應該會比較喜歡 (因為那些stunt, questions是他們比較會的)

4. Monopoly deal

創意: 3/5

策略: 3/5

回憶: 4/5

總之比traditional的monopoly好玩, 但策略性還是一般. 勝在2-5人都可以玩. 人少少無事幹時不錯的選擇. 因為是個人賽, 而且也靠一定的運氣, 輸了會有點不甘心想再玩~

3. Settlers of Catan

創意: 3/5

策略: 5/5

回憶: 2/5

這game是個挺舊的game, 但一直是美國人心中的top 3~我最近才接觸它, 缺點是玩家只可以3-4人, 想一大群人一起玩就不行了. 但這game確實具策略性, 變化多端, 不常會有一面倒的局面, 容易有勢力不起明的人後來居上一舉勝出的場面. 輸了也會覺得是good game~

2. 三國殺

創意: 5/5

策略: 4/5

回憶: 5/5

原身是美國的”Bang”. 這肯定是不少人心中的top 1! 具策略性, 角色又有親切感. 要人喊打喊”殺”的舉動激發大家狂暴的一面. 有人冷靜分析, 只求獲勝; 有人演技出眾, 故弄玄虛; 有人感覺先行, 逆他者”殺”之~ Simon有朋友沉迷得網上找對手, 也見證著有人從鄙視它到玩得超投入~

1. 風聲

創意: 4/5

策略: 4.5/5

回憶: 4/5

這個遊戲最好的地方是每一局是相對的短, 又不乏策略性. 潛在變化多, 亦考一點合作性.發生最多的卻是隊友間默契不足, 然後輸了遊戲怨聲載道. 不過這也是蠻好笑的.

首先多謝E小姐的參與, 史提芬steven和conggogo的留言, 還有克羅伊在facebook的大力讚好! Simon很感動!! 還有, 我也想這個blog 可以involve更多人, 所以如果你有關於美國文化的經歷/知識想跟大家分享的話, 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呢! 有意的話留個言吧!

有網友指不習慣跟美國人說話時常被盯著眼睛, 我很少有這種感覺, 除了在跳contra dance 的時候.

Contra Dance 是一種在北美相當流行的社交舞, Simon之前從未有過跳社交舞的經驗, 唯一稍為會跳的就是Waltz (華爾茲). 不過朋友邀請時說是Beginner-Friendly的, 學一學, 15分鐘就會跳的. Simon是喜歡跳舞的,  心想以自己的運動細胞應該很快上手, 豈料…哈哈!

在一個大禮堂內, 台上的是一隊小型的band, 玩的是Bluegrass, 總之就是節奏輕快的country music啦. 在場人挺多的, 都是美國人, 而且老人家可不少呢. 邀請我的也是對美國的老夫婦, 想不到的是這種老人家也玩的運動可以如此劇烈. (當然很多年輕人也很愛玩這個)

Contra Dance最特別亦是最有趣之處是, 雖然你一開始會有一個partner, 但你不會只是和你的partner配合, 你也要跟其他人一起配合. 一首歌過後, 你會跟場上大部分人都”交手”過.

台上會有一個司儀, 他會發出指令, 台下的人做出相應的動作, 常跳的人會大概預知下一個指令是什麼, 從而在一個步法之內再多轉幾個圈, 而Simon當然就連步法都未記清啦~ 不過他們很友善, 很會帶領新人, 所以我沒有覺得被left out~

為什麼講起眼神交流會令我想起contra dance 呢? 因為網友說的那種”你盯著我, 我盯著你, 然後就尷尬”的感覺, 我跳contra dance時絕對會發生. 想像一下, 要搭著個陌生人一起轉圈已經夠尷尬了, 還要互盯嗎? 正是! 而且是要全程盯著, 不是偶爾望望. 他們會說: “You look so dizzy~ Come on, look at me!” 最後有人教我望partner的額頭, 我才慢慢習慣. 的確, 你要是眼神遊離的話, 會給partner感覺你好像不太投入似的. 反之, 堅定的眼神交流卻是自信的表現, 也是情感交流的開始—即是香港俗語的: “過電”. 無錯, 跳contra dance是個不斷跟人”過電”的玩意, 隨時”觸電”呢HAHA. 所以很多人都是一雙一對的來, 不少老夫老妻轉圈時會額頭貼額頭的情深對望, 很浪漫呢!~

美國人這種熱情奔放, 跟中國人的沉默內儉形成一個強烈對比. 沒有說那樣比較好. 重要的結論是, 所謂”文化差異”, 其實不總是帶來壞影響如歧視, 生活不適應等; 因為這也會令人眼界大開.

(p.s. 寫完後覺得contra dance很有商機, 有衝動在香港創立一間用contra dance作男女速配的公司! LOL)

(一起看看contra dance的video吧! Focus不在於那隊band, Simon純粹喜歡這video的多角度拍攝, 完美展現了contra dance的form!~)

<正當Simon處於大腦閉塞, 沒有寫Blog的靈感時, 救星出現了! 不是之前提到的S小姐, 而是Simon的女朋友E小姐! YEAH! 病了的好友S小姐未能兌現承諾, 故然失望; 但E小姐爽快答應幫忙, 倒是驚喜! 如此, 我的Blog有更多的input, 又加增了女性的角度, 令人期待! 以下就是E小姐的作品啦, enjoy!~>

— — —

男朋友邀請我寫一篇文章,題目可以由我自己來決定。當我想到美國文化和s小姐想寫關於〝情〞的部落格,我就想到美國人的對情的觀念跟中國人的確大有不同,我想信也是很多中國人來美不習慣的原因。

我工作的地方有西班牙語課,我們請了一個從哥倫比亞來的老師來授課。班裡面有一個女學生向我們投訴,覺得那一位老師常常用奇怪的眼神盯著她,她覺得很不舒服。當我們調查過後,發現老師根本就沒有故意盯著她,而是哥倫比亞或是一些南美人跟 你說話的時候, 眼光會停留在你的臉一陣子才離開。他也是這樣子跟我打招呼,但我卻覺得他很熱情。我們當然跟那位女學生解釋,但她好像大惑不解。為什麼我會知道南美人的生 活習慣呢?因為我的經理是一位台灣人,但年輕時就到在阿根廷生活,所以她會講西班牙語。由於覺得柯根廷的生活太過舒適,每天好像是在退休的日子,覺得人生 沒有什麼意義。於是有一次她有機會到三藩市,馬上就喜歡北加州的天氣和風土人情,就馬上決定要留在美國了。

我的經理就對南美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的情作了一個非常簡潔的總結:

中國人不熱情,有感情

美國人很熱情,沒感情

南美人很熱情,又有感情

美國人很熱情,沒感情也是我的體會。當然我相信不是每一個美國人都如此。但多多少少,我不能不認同。怎麼看得到他們熱情呢?很簡單,走進商店裡,服務員一定笑容可鞠地向你打招呼,離開商店定向你講〝have a nice day!〞 如果你在乘坐交通工具,你一定有試過被搭訕,不管你長很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他們大可以在車程當中,跟了聊聊天氣,你上手的看的書,街上的咖啡店,他們真 的很會打開話題。但沒感情的地就在,你跟他聊了好幾十分鐘,也可以不知道他是什麼人。這樣就擦身而過了。所以很多人以為自己到了外國會多了艷遇!我在美國 見過在街頭的無家可歸者,美國人絕對佔大多數,從沒有見過亞洲人在高速公路出口或百貨公司門外向人討飯吃。或許中國人在經濟上有怎麼問題總是有家人或朋友 幫幫忙吧!

如果在香港或國內有人這 樣跟你搭訕, 你大概會想他會不會有什麼企圖,然後敷衍他一兩句便了事;有些人更可能帶不耐煩的語氣來回應,心想跟你有什麼關係!我們這點倒要學學美國人,因為他們都很 願意跟陌生人聊人,為自己或對方的一天點綴一下,說不定在對話中有些新發現,也為城市帶來一些溫暖。(有一次,有位美國人就向我介紹了三藩市內一家很特別 的冰淇淋店)中國人是個有感情的民族,相信我不用多講,很多人都能體會到。不然怎麼在世界裡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唐人街呢?也許我就是一個有感情的人,所以仍 然會不適應美國的生活吧!

新年快樂~! 首先多謝大家對小弟的支持, 不知不覺我已經寫了3個月了, 上一篇的點擊率創出新高呢~ 雖然其實還是不太高, 但是你你你的like, vote/rate, 和當面的讚賞, Simon都記住了! 很多本來認識Simon的朋友, 見到Simon經常在自己的Facebook Wall上share這個blog, 以為我是在轉載別人的文章, 因為Simon看上去明明沒有這麼閑/好文筆/知識廣博等等. 其實這是SIMON WOO自己寫的!!!hahahaha

甚至有為朋友S小姐說, 她被我的blog激動了, 想因此自己寫個blog! 還說要"為我們這個年代帶來一番衝擊, 用我的文筆感動大家!" 這個S小姐是個朋友很多的可愛女孩, 想必她的blog肯定會很受歡迎! 敬請期待!

好, 入正題了. 之前有講過文化衝擊的問題, 有人初來美國時不適應, 有人離開美國時不適應. 其實, 說穿了, 最不適應的原因, 莫過於因為—朋友. 細心留意一下, 那些比較容易交到朋友的人, 去到那裡都是容易適應一點. 所以通常女孩子會適應得比較快.

認為自己朋友少, 很自然就感到孤單. 拿起電話想找個人傾訴, 卻沒有一個合適的號碼. 自然地, 人就會很想努力地建立更多的友誼. 朋友, 沒有人會嫌多, 只是真心的又有多少個? 就連萬人迷朋友S小姐也說過, “在這裡, (美國), 你要是不主動關心人的話, 沒有人會主動關心你." 她實在說得一點不錯.

可惜的是, 付出真心建立的友誼不等於可以長久. 一兩年過後, 好朋友回國了, 你傷心你不捨. 漸漸的, 本來時刻在你身邊的好朋友就不再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 或許你們之後會間中講講電話, facebook, skype, 問侯對方. 但你們已經不會好像以往般, 有事時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對方. 你會記住這個好友, 但也就此而已, 美好的回憶只能放在心中. 那段友誼可以維繫, 卻不可以升華了.

“人來 。人往", 留學生常要面對離別的問題. 有些人要花好些時間才適應得了, 有些人不以為然. 同樣的是, 漸漸的, 我們習慣了離別, 好朋友走了也不會太傷感. 漸漸的, 我們學會了不倚賴任何人, 因為他隨時會離你而去. 漸漸的, 我們不再輕易跟人交心, 因為朋友愈真心, 分別愈傷心.

Simon很少朋友的. 因為我很被動, 很懶得付出, 很沒愛心, 不多照顧別人, 不喜歡"keep contact". Simon是個幾乎完全習慣了"人來 。人往"的人, 看慣了離離合合. “人來 。人往"`令一個本來被動的我幫得更被動, 或許這是個藉口吧, 不過, 不付出就不會有期望, 不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對不起, 很消極, 但這樣的我很少會為朋友的事而煩惱.

最後, 用一個老套的比喻結束, 是個中學老師講的, Simon一生都會記住. “你的人生就如一個坐巴士(公車)的過程, 你坐車期間有很多人上車, 也有很多人下車. 有些人雖然只是坐了一陣子就下車了, 卻是全程坐在你身旁, 跟你談得很投契; 有些人可能一直坐在車上, 你們都知道對方的存在, 卻從來沒有談過一句. 巴士上, 人來人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

Simon 送給大家的聖誕禮物!

Posted: 28 十二月, 2011 in Uncategorized

不好意思, 連拆禮物日(boxing day)都過了才送聖誕禮物!

因為Simon的christmas太忙了, 但很精彩!

給大家的聖誕禮物就是美國洛杉磯最美的聖誕燈飾! 在LAX(洛杉磯機場)附近有個叫El Segundo的地方, 在E Arcacia ave. 交叉California Ave. 的一帶, 那裡的Apartments是個聖誕節的景點, 每年聖誕, 那條街幾乎每家每互都會大肆裝飾, 是一個傳統!

Simon也是今年第一次去這地方! 是被朋友邀請的, 該朋友就是住在那條街! 他的家是Video裡最後出現的那戶, 連車房都佈置了和有"耶穌降生"佈置的那戶. 如下

雖然宏偉度比不上鬧市裡高樓的大型燈飾, 但是一排排的屋全被聖誕燈覆蓋著, 看上去也很令人目不暇給呢! 而且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主題, 有卡通人物, 有劇院, 有小型飛機, 有Golf Tournament(高爾夫球比賽), etc.

p.s. Simon第一次做Video, 很辛苦的, 記得看到最後!^^ Also, special thanks to Simon’s girlfriend, 她陪我一起影相的!

<還有想支持Simon的話記得按LIKE! 你的鼓勵是我寫BLOG的動力!>

一首流行曲(pop songs), 一下子你可以很愛它, 一下子你可以把它忘得一乾二淨. 不過, 雖然流行曲的變化速度很快, 但Simon認為每個地區的流行曲都有一定的風格, 而這某程度也反映了該地區的文化.

當然, 亞洲這麼大, pop songs 也有很多不同類型, 但如果要選一種獨特得來又很受歡迎的, 我相信莫過於日本&韓國的超多人組合了.

身為一個亞洲人, Simon其實都不太明白, 到底為什麼那裡一個組合可以人多得這麼誇張? 那些什麼super junior, girls’ generation, 動輒就九到十多人. 最近知道了一個日本組合叫AKB48, 即是說有48個人組成啦. 正如我的朋友D先生說, “一份收入, 48個人分? 要是我就不幹了!" 但事實是既然連我這個香港人朋友都認識他們了, 他們肯定有一定的market, 一定的受歡迎程度啦!

好奇的Simon雖然本來都不怎麼Hip(潮, 時尚, 了解流行文化), 也想知48個人的組合如何做得住…

看後感: 看上去好像沒有很"擠擁"的感覺, 他們應該在不斷輪換吧. 有趣的是, Simon看了3, 4分鐘才發現有英文字幕. (視線都被美女們吸引了haha) MV給Simon整體感覺是一個女孩很sad的在想念著她的baby, 然後就回想起戀愛時的快樂時光, 最後一下子又回到現實. 用那個女孩寂寞的背影終結. 營造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 老實說, 戀愛時的快樂時光怎會沒有男主角?? 而且轉接牽強, 層次欠缺, 最有看頭的還是美女吧!

成功的原因有2個: 1. 花多眼亂的美女: 朋友C小姐說, “48個總有一個你喜歡吧!" 密食當三番, Simon一個美女的樣子也沒有記住, 但他們中樣貌可被挑剔的也是一個也沒有. 2. 糖水MV的concept: 另一個朋友J先生說, “他們的MV是拍得沒記巧, 沒內涵; 靠的就是一班美女整齊活潑的舞步在賣可愛~稱之為""糖水MV"

好像很膚淺吧? 美國也好不了多少~!

連美國人自己也很清楚, 美國的流行曲很多都是club songs. 即是在夜總會裡DJ播的, 令全場high起來的歌. 節奏感強, 帶點迷幻, 歌詞總離不開"一夜情“—目的? “引人入性"! Simon最"經典"的是"My Hump"~!

內容, 簡單來說, 就是女的為自己的身材很驕傲, 跟男的說: 你想要我的身體/BB? 可以! 用你的錢交換!"" 男的當然只想spend time, not money(消磨時間而非金錢), 卻又被女的深深吸引…

表明一點, 雖然對兩種音樂類型加了貶義, 但Simon是兩類都挺喜歡的. 不過是喜歡rhythm, not lyrics. Simon愛upbeat(拍子感強)的songs, 反而不要中港台那些多數是愛得要生要死的慢情歌. (p.s.不好意思今天的blog post挺多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的)

亞洲口味vs 美國口味: 人多vs人少, sweet vs sexy. 特別是人多vs人少這個point, 看歌唱比賽亦可見一二, 日本的那些紅白歌唱比賽總是人超多的N個 vs N個; 美國流行的是像American Idol 那種, 平民出身的solo歌手一炮而紅那種. 組合參加歌唱比賽印象中是沒有贏過的.

Simon 在追看的X FACTOR, 是一個獎金高達5 million唱片合約 的歌唱比賽(通常的節目只有1 million!), 今晚冠軍誕生了! 送給大家—Melanie Amaro!

<喜歡的話記得按LIKE呀~~^^>

毫無疑問, 現今世代"瘦"跟"美"總是扯上關係.

我很記得, 有一天我跟朋友說: “你樣子生得不錯, 應該不乏裙下之臣吧? " 她說: “是生得不錯, 但是我肥啊"

愈"瘦"就愈"美", 一個看上去很瘦的女孩都可以說她在減肥, 她會說你看不出她哪裡"肉多了"是因為她很會穿衣服, 會"遮". 女性對自己的肥瘦要求苛克, 那男士對伴侶的肥瘦要求呢? 他的"可接納標準"是十分含糊的,一方面跟女朋友說"自然就好! 小小baby fat, 不化妝的妳挺好呀"~ 一方面在街上望的都是化濃妝的苗條女孩.

女士們, 有男朋友的話, 多數會問過他: “如果我有一天變成大肥婆的話, 你還愛我嗎?" 這條問題跟"如果你媽媽跟我一起遇溺, 你會先救誰?"難答得多.

撇除男女關係, 在社會地位方面, “瘦"往往也在佔著優勢. 結交朋友, 應徵面試都能給予人較好的第一印象, 從而有更好的待遇. 這些優勢其實算是由"美貌"帶來的, 但如今, “瘦"就是美; “瘦"就是一切. 這解釋了, 為什麼瘦身公司會如此成功; 為什麼女孩子一時吃很多一時什麼都不吃; 為什麼現時的女模特兒都是瘦得有像營養不良般.

[鄭秀(瘦)文 ]

女士們, 雖然你不是幾百磅的大肥婆, 但你會為自己的身型感到懊惱不安, 甚至自卑; 但你會節食節食再節食, 卻又懶得運動; 但你會極介意自己的體重, 以及別人如何評價你的身型.

如果Simon說中了, 請你聽我說兩件事.想帶出的訊息只有一個:

<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 請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1. 我很記得中學時的中史老師. 她外貌不怎特別, 是很典型的老師look: “頭髮長長, 皮膚白, 眼大, 面稍長, 略肥" 最有標示的是她額頭上的墨, 令大家想起薜家燕. 總之她說不上是漂亮. 但她常說: “在唐朝, 我可是大美人呢!" (因為唐朝的人是認為女人愈肥愈有福氣愈加美麗)

[杨贵妃畫像]

2. 在美國, 嚴重痴肥的女人處處可見. 有很多關於肥的節目, 較出名的應是"the biggest loser". (鬥減得比人多的遊戲節目) 我要介紹的卻是"Big Sexy", 真人show, 講5個在時裝界工作的"加大碼"女人, 如何面對她們的生活. 選了一段給大家看.

雖然她們也經歷著很多肥胖帶來的失意, 也曾經覺得自己無法見人. 但她們勝過了這些對待, 不但沒有失去自己, 反而更被激發要向人展示what plus-sized women really made of (“加大碼"女人其實是用什麼"制成"的)

2個故事, 主角都沒有慨嘆為什麼社會不喜歡她的身型. 她們都是積極的面對著生活, 面對著自己. 不要食無定時傷害自己的身體; 更不要連自己都在打擊自己, 看不起自己的body. 要跟自己說, “我肥, 又如何!?"

女士們, 你可以減肥, 但不要放棄健康; 你可以想你的身型變得更好, 但不要為你的身型感到自卑.^^